城市大气中PM
摘要:论述了控制城市大气中PM-2.5污染的意义;在剖析PM-2.5组成与来源的基础上,分析了控制PM-2.5的途径,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点看法。
关键词:城市大气,PM-2.5,二次粒子,能见度,气溶胶。
PM-2.5是指由固体粒子和液态粒子混合组成的、粒径小于2.5微米的细粒子。PM-2.5气溶胶是典型的大气累积性的复合污染形态。PM-2.5气溶胶的复合污染作用往往超过传统的大气污染物,日益成为表征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指标(彭应登,1999)。剖析PM-2.5的组成与来源、分析PM-2.5控制的有效途径,对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均有积极意义。
1.PM-2.5控制的意义
1.1PM-2.5是导致城市人为能见度下降的祸首
光波在大气中传播时,因受气溶胶和气体分子的散射和吸收而削弱。光的强度按指数律衰减,对波长为λ的单色光有:
Iλ=Ioλexp[-∫[SUB]o[/SUB]Rbλ(r)dr]
式中Iλ为衰减后的光强度;Ioλ为入射光强度;R为光传播距离;bλ(r)为传播路径上的消光系数。大气消光系数是气溶胶消光系数和气体分子消光系数之和。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消光效应远大于空气分子的消光系数。能见度与平均大气消光系数之间有关系式:
R=3.912/b
式中R为水平能见度(公里);b为白光的大气消光系数(公里-1)。低层大气中影响能见度的大气粒子可分为以下三类模态:
①.核粒模态:0.005微米—0.1微米
②.积聚模态:0.1微米—2.5微米
③.粗粒模态:2.5微米—100微米
在以上三类粒子中,粒径小于2.5微米的粒子(PM-2.5)的消光作用远大于粒径在2.5微米以上的粒子。在小于2.5微米的粒子中,粒径在可见光波长范围(0.4微米—0.7微米)内的气溶胶粒子的消光作用最强。PM-2.5的化学组分主要包括硫酸铵(亚硫酸铵)、硝酸铵、有机炭、炭黑和灰尘等五类。大气消光系数与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:
be=br ∑βiCi
式中be为消光系数;br为天然大气分子对光的散射(使天空呈现蓝色);βi为i类污染物粒子的消光率(m2/g);CI为I类污染物粒子的浓度(ug/m3)。研究表明(Malmetal.,1996),上式还可近似地表达为:
be=br 3f(RH)[硫酸铵浓度] 3f(RH)[硝酸铵浓度] 4[有机碳浓度] [土壤粒子浓度] 0.6[粗粒子浓度] ba
式中f(RH)为随相对湿度而变化的散射率;ba为吸光系数(主要是炭黑的吸光作用)。由此可知,在影响大气能见度的粒子中,二次粒子占有重要的的地位。此外,二次粒子的消光作用与大气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。二次粒子在水滴的作用下能相互凝结成粒径较大的粒子(0.3微米—1.5微米),从而对可见光(波长为0.4微米—0.7微米)的散射作用增强。在大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,二次粒子散射率增加的现象就更为明显(RogersandWatson,1991)。二次粒子散射率随相对湿度变化函数可表达为:
f(RH)=bs(RH)/bs(0)
式中bs(RH)为相对湿度大于0时的湿散射率;bs(0)为相对湿度为0时的干散射率。在美国,由于东部的相对湿度较高(年平均为70-80),西部的相对湿度较低(年平均为50-60),加上东部地区硫酸铵(亚硫酸铵)的水平较高,结果导致东部地区的能见度明显低于西部地区(OAR,1996)。
由此可知,在影响大气能见度的粒子中,PM-2.5占有极其重要的主导地位。由于PM-2.5的原因,美国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只有天然能见度的30。在美国的许多地方(例如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),尽管大气中常规的污染物指标均达到规定的标准,但仍被能见度的问题所困扰。所以在1985年,美国在联邦层次建立了保护能见度的多部门监测计划(IMPROVE),并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20个一类地区陆续采集数据。从1991年开始,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了能见度的监测行列。在这些长期的监测计划中,PM-2.5是核心的监测指标。
1.2PM-2.5是城市大气污染物中损害人体健康的元凶
我国1996年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中新增加了PM-10(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