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过度包装
一个国家,一个地区,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出现资源和环保问题。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同资源与环保要求成正比:工业化进程越快,资源和环保要求越高;工业化水平提升越高,资源环保的矛盾越突出。古今中外都是如此。而现实的悲哀在于——通常只有在资源和环保问题严重的时候,人们才开始认识。
包装工业是整个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工业发展依赖于资源和环保的保证,包装工业也同样如此。过度包装的要害,归根结底是浪费资源、危害环境。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展的“禁白”活动,同现在提出的控制过度包装,目的是一致的,依法治理过度包装是“禁白”的深入。
一、“禁白”引发的纸塑之争
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我国开展的全国性的、声势浩大的“禁白”活动,前后长达七八年之久。这场“禁白”以塑料污染环境为对象,以城市为中心,由国家环保总局、经贸委以及省、市地方政府纷纷发布“禁白”令,其中铁道部对铁路沿线的“禁白”采取“准军事化管理”,行动最快、效果最好。而总观全国各地的“禁白”行动,声势很大,阻力也很大。由于缺乏经验,一场空前激烈的“纸塑之争”,好似战场上的生死白刃之战,又象在法庭上的“原告”与“被告”。从争论内容来看又是一场混战,观众感到模模糊糊,是是非非。
“纸塑之争”的焦点
第一种观点:泡沫塑料有毒,塑料薄膜袋有害,不能降解,污染环境,应禁用,由纸浆模塑绿色包装替代;
第二种观点:泡沫塑料有毒但可以降解,白色污染可变绿色塑料,并声称塑料绿色革命取得成功,同时反辩纸的污染比塑料更严重,泡沫塑料餐具的优势,纸餐具永远替代不了;
第三种观点:以纸代塑提法不妥,纸、塑各有利弊,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同纸模餐具可以共存、共荣。
三种观点,第一同第二种在对立、较劲,第三种是调和、折衷。而国家相关部门及省、市地方政府,一直按既定方针——禁白。
全国性的“禁白”演变为“白禁”的历史教训
1.认识极不统一。两种对立的观点,最后“禁白”成为“白禁”,只能算作一次大演习,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
2.“禁白”阻力太大,白色塑料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,在“禁白”强大攻势而前,采取迂回战、地道战策略,始终是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;同时,纸制品包装错误估计了形势,认为机遇来了,赶快大动干戈,准备接替,稳坐绿色宝座,想不到竟然一败涂地,损失惨重,教训难忘。
3.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“禁白”的失败是必然的,单靠行政命令“禁白”行不通。“禁白”是关系到全局的、长期的系统工程,要仔细规划,要有强有力的措施,要有制约保证,还要有替代产品。单靠地方行政部门的“禁令”,由相关各个部门派人组成临时“禁白”机构,执行临时“禁白”任务,这样很难达到效果。结果临时了以后散伙。
“禁白”过去了好久。当“我国将对过度包装立法”的信息公布后,北京市召开了白色污染对策研讨会,有30多位代表发言。会议精神通过市科协以会议纪要和专家建议的形式,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了反映。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向市政府递交治理白色污染方案,建议北京市政管委为治白主管部门。我没有看到会议纪要,仅从《中国包装报》的报导中看了一些倾向性观点。我以为其中有些是当年“禁白”时期一些观点的翻版,对过去“禁白”抨击很激烈。这是一种民主现象。
在发达国家,办此类事要立法。通常由政府拨出巨额资金,授权专门机构,进行系统、周密的研究,而后向政府提出立法建议。比如美国专门有一个国家超级基金,用于研究和治理土壤污染。国家立法法治和地方政令不同,这次全国人大对过度包装立法、仅仅根据某些专家研讨会的意见和某个单位的建议就对“治白”立法,那是不可能的。
二、反对过度包装发展科学包装
我们长期缺乏对资源、环保问题的意识,对过度包装,要统一认识